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人物 >
引路前行 他们为社区矫正对象指明方向
www.xd.chengdupeace.gov.cn 】 【 2021-07-01 11:37:08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以法警人


引路前行 他们为社区矫正对象指明方向


  如果说,社区矫正对象是在人生旅途中迷失方向的人,那么社区矫正工作者就是引领他们洗心革面的“引路人”。他们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警人,为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指明方向,让一个个迷失的人生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于2020年7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成都市坚持依法管理与尊重保障人权相统一,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近日,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对他们当中的几名代表进行了专访。


8cbbea9151a12a542abd75c68ddd2550.jpg

刘刚(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家访


  严管厚爱重塑三观提升矫正对象责任感


  人物小档


  刘刚,男,中共党员,成都市锦江区司法局狮子山司法所所长,2014年3月从部队转业,2019年8月起在成都市锦江区司法局工作,近两年连续考核为“优秀”。


  近日,社区矫正对象邵某主动找到刘刚,提出自己经营的米粉生产厂近期将搬迁至青白江区,愿意接纳其他社区矫正对象和刑满释放人员到自己的工厂工作。刘刚问起原因时,邵某表示,社区矫正教育让自己重新找到了人生价值,作为一名创业者,他愿意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帮助其他曾经误入歧途的人重新回归社会、定位人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邵某只是近年来狮子山司法所及刘刚对矫正对象严管厚爱、守正创新,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的个案。工作中,刘刚和他的矫正对象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


  “浪子”回头协助警方破案


  2018年1月,外地来蓉打工的张某因犯盗窃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入矫初期,张某并不配合社区矫正工作。


  有一段时间,刘刚发现张某在多次报到和参加集中学习过程中,总是愁眉苦脸。经谈话,刘刚了解到,张某的父亲正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他每天都要在医院陪护,身体疲惫。不久前,张某通过某知名中介公司租房被骗数千元,这对于收入微薄的张某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核实情况后,刘刚一边安排社区法律顾问为张某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一边帮助张某寻找辖区内合适房源,并为其送去帮扶物资。问题得到解决后,张某一改之前的态度,积极服从监督管理。


  2020年,张某应聘到某商住项目物业管理公司。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他很快就被公司任命为保安队长。近日,张某还协助警方破获了一起刑事犯罪案件。


  学习教育严管厚爱重塑三观


  2020年底,社区矫正对象赵某收到消息:远在东北家乡的老人病重,需要人照料。赵某立即找到刘刚,希望能回老家照顾老人,并服完余刑。刘刚一边安抚赵某,一边向锦江区司法局汇报,并主动联系了赵某老家所在地司法所,沟通对赵某的转接事宜。在锦江区司法局的协调下,赵某顺利完成转所。出发前,赵某为狮子山司法所送来一面锦旗,感谢该司法所在矫正期间对他的关心和帮助。


  社区矫正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在对社区矫正对象严管厚爱的同时,刘刚还善于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重塑矫正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积极对接有较强影响力的成都公益社会组织平台,组织社区矫正对象以志愿者身份定期参加公益活动,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每年清明节前夕,刘刚都要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到成都市烈士陵园扫墓,缅怀英烈,让他们接受精神洗礼。刘刚还善于利用辖区资源,定期组织新入矫人员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劼人故居,让他们感受李劼人先生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高尚的个人情操。


dd3c3d080c07ac0d73b6f42c1228dbbd.jpg

焦自连在整理全区社区矫正档案


  刚柔并济抓管控社区矫正暖人心


  人物小档


  焦自连,男,中共党员,成都市成华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与基层治理科科长。2014年12月从部队转业,近三年连续考核为“优秀”。


  自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焦自连秉承“在严字上下功夫、在管字上严标准、在导字上花心思”的工作理念,用一颗真心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在积极改造中严守纪律“红线”、重塑人生“底线”、重新走好人生“主线”。


  2018年3月,年仅16岁的在校学生小刘因犯抢劫罪获刑,缓刑2年。入矫时,小刘正在读高一。针对这种情况,焦自连和同事们为小刘量身打造了特殊的矫正方案——每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学习生活,每月定期由家长接送到司法所报到,并聘请司法社工和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两年矫正期满后,小刘于2020在参加高考时被某高校设计专业录取,并专门带着录取通知书向焦叔叔报喜。


  因人施“矫”引导矫正对象敞心扉


  焦自连认为,光靠刚性执法并不能让社区矫正对象完全知错悔罪,真正的转变多数是从打破心里的那堵“墙”开始,必须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暖其心、安其身,使其增强生活的信心,早日顺利回归社会。


  2019年4月,社区矫正对象胡某自外地来蓉打拼,经营生意失败后误入歧途,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由成华区司法局跳蹬河司法所执行社区矫正。焦自连了解到胡某无居所、无职业、无收入、子女无法入学等困难后,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在跳蹬河街道为其申请廉租房,协调解决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引导员工作,并将其儿子送往一幼儿园读书,让胡某真正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敞开了心扉接受矫正。目前,胡某已重新融入社会,并逐步成为工作岗位能手。


  分类促“矫”推进社区矫正提质效


  2020年以来,成华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以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为牵引,以社会长治久安为目标,以“分类监管、柔性帮教、智慧矫正”为抓手,依法有序推进衔接安置、监督管理、教育转化、跟踪督查等各项工作,圆满完成重点人员管控、矫正对象管理、扫黑除恶攻坚、新冠疫情防控等多项急难险重任务,为平安成华、法治成华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获评“成华区扫黑除恶先进个人”。


  面对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焦自连和同事们都坚持“真交、真教、真矫”(“交朋友”破心防、“教政策”帮转化、“矫行为”促回归)的原则,依法对“严管”“普管”和“宽管”三类人员进行分类分级分层管理,认真落实日常报告、走访调查、教育学习、公益活动、解难助困、监管预警等措施,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和监狱等部门的对接共享,拓宽多元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渠道,推动形成了协同化实施全域监管、前置化防控风险隐患、科技化推广远程探视、社会化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局面。


786fd78ecd5a463725be2184e3eda2e8.jpg

曾光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集中教育


  坚守底线守护平安助力矫正对象回归


  人物小档


  曾光,男,中共党员,成都市青白江区司法局安置帮教科科长,负责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曾任青白江区公安分局刑侦民警,2019年被青白江区司法局党组表彰为先进个人。


  “从刑侦民警到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我的工作始终都是坚守底线,守护平安。”这是曾光常说的话。


  2020年9月28日下午6时许,青白江区社区矫正姚渡执法中心接到社区矫正对象李某的电话称,其当天从银行取出现金与两名朋友聚餐后被盗。李某怀疑是朋友盗走,准备找到他们并“教训”一顿。工作人员电话劝说李某无效后,便将情况报告给曾光。曾光立即开车带着同事去找李某。经过一番查找,曾光在清泉镇某路口发现酒气熏天、满嘴酒话的李某。曾光将李某送回家中后,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和说服教育,并宣讲了相关法律法规。酒醒后的李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以后不再酗酒惹事,遇事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不服管理矫正对象被依法收监


  社区矫正对象包某因犯非法持有枪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于今年1月21日入矫。1月25日,曾光和同事在信息化核查时发现,包某在未申请外出的情况下私自越界前往绵阳市涪城区。在电话通知包某返回青白江接受社区矫正未果后,曾光和同事于当天下午赶往绵阳市将包某带回青白江,并给予警告一次。自入矫后,经曾光多次教育,包某仍多次擅自离开执行地,也不按照规定完成教育学习和思想汇报。


  3月初,青白江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对包某作出了撤销缓刑提请收监的决定。4月6日,入矫不到两个月的包某被依法正式收监。


  三化联动建三位一体执法体系


  2020年7月,社区矫正法正式施行,青白江区在全省率先成立社区矫正委员会。2021年2月2日,青白江区社区矫正管理局正式揭牌,成为成都市首个区级社区矫正机构。


  以此为契机,曾光把公安执法管理经验与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相结合,起草了《成都市青白江区社区矫正对象分类管理和个别化矫正管理办法》,并提出组建社区矫正专职化工作队伍,构建委员会统筹决策、司法局保障、执法中心具体实施三位一体的执法工作体系,探索将社区矫正工作从司法所职能中剥离,全面深化社区矫正工作改革。目前,青白江区社区矫正管理局已规范建立2处社区矫正分中心,分管不同区域的社区矫正工作。


  此外,曾光还积极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活动,帮助矫正对象转变心态,修复社会关系,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重返社会信心。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矫正帮扶培训、就业技能政策宣讲等活动,让社区矫正对象享受帮扶政策,感受到党和社会的关心关爱,提高就业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截至目前,他帮助2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实现再就业,已有13名社区矫正对象成为了青白江区义工联合会常驻志愿者。


ae907891a91c66d23685065753300bb4.jpg

张亚秋(右)与社区矫正对象谈心,掌握其心理动态


  敢闯敢试擦亮社区矫正“新都品牌”


  人物小档


  张亚秋,女,中共党员,成都市新都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副科级干部。连续三年荣获新都区司法行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她是领导和同事眼里活泼爱笑的“秋秋”,更是干劲十足的90后社区矫正女兵,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结合专业所学深钻细研,在五个年头里,她快速成长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一把好手,她就是成都市新都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副科级干部张亚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在张亚秋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新都区司法局创新推出“异地托管”模式,不断探索完善监矫一体化建设,紧抓社区矫正改革试点,擦亮了新都区社区矫正工作的特色品牌。


  “异地托管”取得战疫佳绩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农历大年初二,张亚秋提前返岗后,立即安排人员对5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排查,严防大面积流动,严防涉疫犯罪,严防脱管漏管。


  “有一名矫正对象去湖北省黄石市探亲,当地疫情严重,不能按期返回销假。”“西藏日喀则市有一名矫正对象在我们区,此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回感染风险较大”……新都区司法局从5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中排查出7名因疫情滞留外地的社区矫正对象、1名从西藏请假至新都区的社区矫正对象。


  外出社区矫正对象防疫和监管难题如何破解?张亚秋创新提出将战疫与矫正无缝衔接的思路,新都区司法局在全国率先对社区矫正对象采取跨省“异地托管”方式,先后在湖北、西藏等地顺利实施。2020年11月,新都区“异地托管”新模式战疫案例获评“全国城乡社区疫情防控优秀案例”,成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唯一入选案例。


  监矫一体化建设成果丰硕


  2018年,全省开展社区矫正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新都区司法局被确定为试点单位,成都监狱派驻4名民警参与试点工作。


  “和派驻民警的交流沟通让自己打了‘鸡血’一样,灵感源源不断,工作干劲十足。”张亚秋回忆说,从那时起,自己才真正发挥出所学专业的优势,从按部就班的工作转向创新思路、大胆实践。以此次试点工作为契机,张亚秋积极探索监狱与社区矫正一体化建设,与派驻民警共同编写了《社区矫正对象计分考核奖罚实施细则》《社区矫正对象分级处遇管理办法》《社区矫正对象行为规范》等有较强针对性的监管教育管理制度,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转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什么是监矫一体化“1+2+4”的“新都模式”?张亚秋介绍:“简单来说就是坚持以‘政治改造’为统领,打造监矫互动、社区矫正双平台,构建协作协同联动、队伍互派交流、信息资源共享、考核评价并行四机制,不断推动监狱和社区矫正的深度融合,促进监狱和社区矫正沟通的顺畅衔接。”2020年6月8日,《法治蓝皮书·四川依法治省年度报告(2020)》发布,由她主笔的新都区司法局“监狱社区矫正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为成都司法行政建设方面唯一被纳入蓝皮书的课题。


f9bddd0dd4bcc522a9d7119649243849.jpg

高心怡(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宣教


  勇于探索打造“智慧教育服务”模式


  人物小档


  高心怡,女,中共党员,成都市新津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科科长,2017年以来,被评为“综治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近三年连续考核为“优秀公务员”。


  “毕竟我是犯了错误正在接受社区矫正的人,是党和国家还有法律给了我缓刑不收监执行的机会,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盛某是某电器公司负责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动投身战疫一线担任防疫志愿者,同时以公司的名义通过当地红十字会向疫区捐款5万元。。


  盛某的举动是新津区社区矫正教育转化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高心怡积极推进与专业机构合作,以构建“新我”社区矫正在线教育管理云平台为突破口,将党性时政教育、认罪悔罪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重建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资源作优化配置,通过定位监管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管理技术,实现了社区矫正学习教育和公益活动数据化、智能化、移动化,探索出新时代成都市社区矫正“智慧教育服务”模式。


  推进在线教育一人一案


  2019年3月,李某因犯交通肇事罪入矫。在用“新我”在线教育平台进行学习时,李某发现平台推送的学习内容固化,没有破解到自己在交通肇事方面的法律知识盲区,随后找到高心怡反映此事。


  在试点教育平台的过程中,高心怡发现矫正对象的年龄、职业、罪名的差异化特点。为体现因人施“矫”的理念,结合《社区矫正法》的正式施行,高心怡与技术公司深度交流后,根据矫正对象罪名、刑期的不同,推出了差异化的定制课程包。课程包以彩课、动画课程、模拟训练类课程、互动游戏的形式满足不同矫正对象的不同需求,主要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案例、社区矫正专题解读、心理重建、就业创业、党性教育等知识,每月每人要学习5至8小时不等。


  因人施策提升矫正效果


  2020年10月,高某等12名社区矫正对象主动报名参加了新津区花源街道一场法治宣传讲座。社区矫正对象作为志愿者参加活动,既解决了村(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又让法治宣传的效果大大增加。“打开APP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公益活动,我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报名,不仅进行了公益活动,也能从讲座上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增强了自身的法律意识。”高某告诉记者。


  为提升矫正效果,今年,新津区司法局开始尝试与专业社工组织合作,推出了内容多元的公益活动菜单。社工组织制定用人需求后,通过云平台以及APP将公益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推送给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社区矫正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APP进行自主报名并接受考核管理。截至目前,该局组织的春节挂春联、植树节义务植树等活动广受好评。


  “对比原先的被动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社区矫正对象现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技能、爱好灵活选择合适的公益活动,给了他们更大的选择权,也更有利于其融入社会。”高心怡告诉记者,“通过近两年探索实践,‘新我’社区矫正在线教育管理平台体现出来两个明显优势,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符合社区矫正对象灵活使用的需求。由于成效显著,‘新我’平台不仅在成都市内进行推广,在省内外其他地方也得到推广。”


  李虹霞 蒋凯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赵诗柯 文/图


编辑:肖俊宏

新都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蜀ICP备16024791号-2 | 投稿须知 |

蜀ICP备16024791号-2 新都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